精準就業政策是解決就業最佳途徑
每逢選舉年,澳門社會總會出現一些偏激的聲音,如要求驅逐外僱、大幅提高現金分享金額、無節制派發全民消費卡等,彷佛幾句蠱惑人心的說話就能解決本地人失業問題。然而,這表面上迎合一時的所謂“民意”,實則忽視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內在和現實需求,製造矛盾對立,破壞社會多元和諧根基。我們應當理性務實、客觀冷靜,從自身和澳門長遠利益看待,避免陷入短視的民粹主義陷阱。
各個國家和地區失業率近期普遍略有上升
據統計,澳門今年第一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五,較去年第四季上升○點二個百分點,雖然出現小幅增長,但總體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狀態。客觀地看,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澳門失業率處於較低水平,據國際資料指標有關網站統計,在二百餘個國家和地區中,澳門長期穩定在低失業率經濟體的前二十名中,而且近期各個國家和地區失業率普遍略有上升。如,今年第一季,香港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二,環比上升百分之○點一;台灣三月失業率為百分之三點三五,連續兩個月持續上升;美國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二,環比上升○點一個百分點;加拿大失業率百分之六點七,環比上升○點一個百分點;英國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四,環比持平;法國失業率達百分之七點四,環比上升○點一個百分點等。
這表明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仍然面臨壓力,而澳門憑藉特區政府就業支援政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廣闊空間,就業市場總體穩定。從國際上看,近期美國特朗普政府以對等之名,悍然對全球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徵關稅,加劇企業裁員潮,可能導致全球失業問題惡化。
失業率和外僱問題關係並不大
目前,澳門有一些聲音片面地將本地居民失業問題歸咎於外僱,但實際上失業率和外僱問題關係不大,相反地外來人力資源不單可在經濟暢旺時增加產量,亦為經濟下滑時作出緩衝,降低本地人失去工作的風險。澳門是微型經濟體,我們以一些其他國際微型經濟體成功經驗作為參考,如新加坡外僱人口約一百二十五萬人,佔全國勞動力超過三分之一,儘管外僱比例很高,本地居民失業率僅為百分之一點九,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盧森堡約有百分之四十七勞動力為外籍人士,本地居民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六,低於歐盟二○二四年初百分之六點二的平均失業率;卡達外僱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但本地居民失業率仍然低於百分之一點五。
由此可見,外僱不是本地就業的敵人,外僱比例高也並不必然導致居民失業率高,適當外僱反而能夠彌補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結構性缺陷,有效支撐經濟持續增長。因此,澳門若盲目削減外勞,不僅無法解決本地就業問題,更可能引發旅遊服務水平下降、企業經營成本飆升,衝擊澳門經濟基本面,最終損害本地居民就業和福祉。
破解就業難題需要精準的就業政策
北歐國家就業政策在全球享有盛譽,丹麥、瑞典、芬蘭等國家就業政策的目標就是“全民就業”。這些高福利國家如果失業人數越多,政府越要提供大筆失業保障資金,這會成為政府沉重的包袱,而甩掉包袱的關鍵不是怎麼養這些人,而是使失業者盡快適應調整,學到新技術,重新找到工作。其“一人一策”、精準幫扶的就業政策值得澳門借鑒,就業部門為每位求職者提供就業指導,根據個人年齡、教育背景、職業經驗和興趣特點,針對性幫扶以優化就業服務成效。比如丹麥實行“靈活保障”模式,政府不僅為失業者提供基本保障,還通過個性化職業培訓和崗位匹配服務,幫助其快速重返職場;芬蘭積極實施主動的就業政策,通過政府補貼的再培訓和見習崗位,幫助就業困難群體克服就業障礙;瑞典廣泛運用數字化就業平台,精確匹配求職者與企業需求,極大提高就業服務效率。
目前,特區政府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積極主動幫扶失業群體,針對就業結構失衡等問題,設立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因應行業調整,針對性設計課程、投放資源,鼓勵相當一部分人實現職業轉型。澳門人口規模小,具備實行精細化就業政策的先天優勢,可以學習北歐經驗依據居民失業原因與個人狀況,提供針對性培訓、再就業輔導和創業支援。如建立個性化就業輔導機制,可為青年畢業生、中高齡轉業人群、博彩業轉型職工等提供專門就業顧問,量身訂製職業規劃,精準指導就業培訓與崗位匹配服務;還可以運用大資料技術,建立統一的就業服務資訊平台,實現求職者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快速、精準匹配,提升就業服務效率。我們堅信,只要找對路子,必能有效破解就業結構性難題,實現更高品質、更具包容性的就業增長。
鹿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