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新聞小語)非遺結合文旅煥發生機

夏 耘

    非遺結合文旅煥發生機

    經社會諮詢、專家研究、官方認證,涵蓋美食製作技藝、傳統節慶與體育運動等範疇的十二個項目,新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累計共廿四個項目位列名錄,可喜可賀。

    與首批十二個項目相比,新加入名錄的十二個項目文旅元素更豐,煙火氣更濃。當中的土地信俗,更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又如舞龍、舞獅、春節、葡萄牙土風舞、端午節,與社區發展、傳統節慶、人文情懷等息息相關,皆是城市名片、集體記憶;太極拳與龍舟競賽,兩者結合體能鍛鍊與文化元素,前者柔中帶剛,後者激情澎湃,都具群眾基礎,兩項目既傳統又年輕,極具生命力。

    澳門美食繼續出彩,葡撻、杏仁餅、嫁喜禮餅、竹昇麵四項目製作技藝成功過關,眾望所歸。這些“舌尖上的非遺”既代表匠人精神與智慧,更是“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張金名片的必備元素。一言蔽之,澳門就是一處有歷史、有文化,更有美食的地方。

    觀乎當前已有七十個項目列入“清單”,並持續有其他項目等待進入“清單”,普查研究和識別的工作量不輕,當局宜多途競發,深入社區,深挖並整理這些文化珍寶,做好保育工作。

    澳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澳門的IP。既要保育傳承,也要活化創新。推動相關技藝傳承弘揚,努力將非遺元素融入文旅發展,更要讓傳統文化以嶄新的面貌煥發生機,吸引年輕人廣泛關注並參與,進而提升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想方設法聯合民間力量,發揮民智,加強文化包裝及宣傳,發揮非遺項目的最大價值。不妨通過政府主導,六大休企配合,巧妙相融相應的非遺項目與各文旅片區,設置美食與文化之旅,強化居民與旅客的沉浸式體驗,藉文旅資源促進社區經濟。

    政府可考慮在適用地段或改建特色建築,打造富澳門特色的非遺主題館,通過科技創新平台展示各項目精華,營建新的文旅景點,加強經濟賦能。關鍵是提供人才培養與技術支援,為各項目的長遠發展注入活力與生機。

    夏  耘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