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畫”譜民族救亡歌
培道遷澳戰火中堅守教育初心
【本報消息】在“烽火忠魂:澳門抗戰人物故事”分享會上,高劍父紀念館館長李琰分享春睡畫院師生在澳門期間的抗戰畫創作情況。特別圍繞高劍父“藝術應反映時代”的號召及其提出的“抗戰畫”理論,結合關山月等弟子“以筆為槍”的實踐,展現其如何用傳統中國畫譜寫出一曲悲壯的民族救亡之歌。
高劍父在澳收門徒
李琰指出,高劍父是我國近代著名國畫家、教育家、革命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一九三八年廣州淪陷後避居澳門,在普濟禪院妙香堂重開春睡畫院,收授門徒。這批嶺南畫派畫家在抗戰時期創造大批“抗戰畫”,並在澳門、香港等地開辦畫展,一方面徵集善款用於難民救濟,另宣傳抗日聲援前線。
李鐵後人澳生對談
活動期間設對談環節,由口述歷史協會副會長黎日隆主持,培道中學歷史教師何其庭帶領梁宇航、吳嘉男兩位同學,與抗戰人物李鐵的女兒李冬對談。李冬分享其母親於澳門鏡湖護士助產學校畢業、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醫療隊並作出貢獻的故事。李鐵在一九四四年八月畢業,十月便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中區縱隊(珠江縱隊前身)醫療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珠江縱隊抗擊日寇期間,作出英勇貢獻。
抗戰時期,培道中學因廣州和香港先後淪陷,經歷從廣州到香港再到澳門的顛沛流離辦學過程。培道師生分享其學校因受戰火波及遷至澳門,辦學困難的故事。動盪的遷徙嚴重衝擊正常的教學秩序,儘管條件艱苦,培道師生仍堅持辦學,共赴國難。在戰火中堅守教育初心、不畏艱難的精神,深深融入培道的傳統。師生均表示,通過分享會有助加深對澳門抗戰時期歷史的認識,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先輩的無畏,激發愛國熱情,明白到今日的安穩生活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