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騰自己的人生智慧
當我們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悠然自得的時候,是否會有一種罪疚感?感覺自己不夠努力?感覺人生應該要更奮力拼搏?我們是否常聽別人對我們說“要走出舒適圈”?
這個世代灌輸給我們的理念是,想要獲得就必須作出犧牲、舒適的狀態是可恥的,崇尚以“以辛苦換取成功”、“不經幾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種狀態是既舒適又能創造出熣燦成功的人生狀態。
這本由暢銷書作家、網絡達人克莉絲汀 · 巴特勒所著的《別再跳脫舒適圈》一書,正揭示了我們人生狀態的三種圈子:自滿圈、生存圈、舒適圈。本書分為“為什麼舒適感很重要”、“用舒適圈流程來創造人生”、“成為舒適圈專家”三部分,每部分下分數個章節,拆解這三圈子的區別。原來我們常常提到的舒適圈並非真正意義的舒適圈,而是自滿圈。書中所記載的系統性步驟,如先定義你所在的地方、再擬定你前往的地方、最後指引“抵達的方式”等,以及每章練習如信念、劃下界線、對焦習慣、養成良好思維等,都能讓我們以更少的壓力和更持久的心流狀態,享受並同時創造真正熱愛的人生。
處在自滿圈的人會缺乏動力,充滿恐懼,行動麻痺,生活停滯不前,人們害怕改變、害怕失敗,所以才聲稱自己很滿意,但書中提到,“自滿的人並不是待在舒適圈裡,他們其實根本就不舒適”,久待此圈,反而會茫然若失,倦怠絕望。在生存圈裡則充滿壓力,“我們把教育、甚至教養給標準化,對小孩來說,要在社會裡正常運作,就一定要塞進某一種箱子裡,而這種箱子害很多小孩都感到不適”,簡直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們認識到,原來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不過是讓我們更純熟地成為社會一顆能日以規律工作的螺絲;當我們高談闊論自己的興趣,計劃把興趣發展為事業時,或許會有人忍不住跳出來詢問:你的興趣賺錢嗎?如果不賺錢,趕快換一個“興趣”,或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我們習慣活在生存圈中,光顧着生存已經花盡所有力氣,讓人焦慮,難以真正享受生活。舒適圈是一個充滿快樂、讓人自然成長空間,安全感、展現力、愉快感會在這之內不斷湧現,書中提到,“某件事要是令人雀躍,要是很有趣,要是覺得做起來很輕鬆或最起碼做得到,就表示那件事是在舒適圈裡,內心浮現的情緒會讓你覺得活力十足又很想採取行動”,當我們走出舒適圈,可能意味着我們要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且一味地向外尋求圓滿感,只會帶來痛苦和失落。真正的圓滿並非向外求,而是向內找。舒適圈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擴展的,與其常常要走出舒適圈來套取成功,不如讓舒適圈擴展。“當你持之以恆在舒適圈裡採取行動,你的大腦就有機會可以學習新事物,然後你會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這便是人生的良性循環。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來到地球上,不是為了受苦,也不是只為了生存。我們是極其強大又廣闊的一種存在,有能力去體驗莫大的喜悅、幸福感、自由、愛。”讓我們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一片祥和樂土,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活出愜意的璀璨人生。
影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