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算是藝術嗎?
踏入牛年,環球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持續活躍,有趣新聞一浪接一浪。今年三月,佳士得拍賣行以近七千萬美元高價,成功賣出一件備受爭議的“藝術品”,開創拍賣史上先例,往後亦相信陸續有來。
這件“藝術品”,名為《每日:最初的五千日》,先不論標題是否略嫌彆扭,其成功引起話題之處,在於它本身並非一幅實體藝術創作,而是存在於數位世界的電腦圖像。作者以單名Beeple示人,在大學修讀電腦,現
職設計師,曾擔任流行歌手Justin Bieber和Katy Perry等演唱會視覺效果工作,閒時喜愛製作數位藝術影片和圖像。這次令他一炮而紅的《每日》,來自他每日的藝術創作,歷時十三年。被問及作品內容,Beeple有以下一番偉論:“技術可以被重複,技巧可以被超越,唯獨時間不可以被黑客數碼化。”
這番說法,像夢囈,抑或更像酒後一堆胡言亂語,留待閣下評判,反而是《每日》刷新拍賣紀錄的奇趣現象,更教人一時摸不着頭緒。就技術層面來說,《每日》由五千幅色彩繽紛的電腦圖像堆砌而成,技術難度低,類似的做法已存在多年,新意明顯欠奉。再遠觀全圖,只是一堆互不相干的顏色塊,遑論從中看到什麼隱密圖案,或促使觀者思考之處。從傳統美術角度來看,《每日》稱不上是一幅藝術品,說它是可被買賣的數位産品,可能更爲貼切。位列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第三高,引起藝術界一陣騷動,似乎是意料之中,因為在《每日》成交額之上的,至少是兩幅實實在在、畫家以顏料一筆一劃畫出來的作品。
如果非要為《每日》之現象,找個合理的解釋,則必須跳出傳統藝術評論的框框,從市場學及科技發展的角度切入,預示未來的藝術品拍賣趨勢,方可略懂究竟。當然,藝術品拍賣價之高低,極其量只反映市場需求,並不直接跟其藝術價值成正比。要反映市場,則必須先了解競投者的心態,他們要考慮的關鍵因素,跟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心態大同小異:斥巨資購買的心頭好,在未來到底有沒有升值潛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拍賣的藝術品,不論是線上線下、實體抑或數碼藝術,其實已經無關痛癢。
明乎此,《每日》在商業上的成功,跟藝術價值完全無關,一切都是市場的無形之手作祟。作為全球龍頭拍賣行,佳士得在三年前已探討如何將嶄新科技應用於藝術品交易。這次拍賣《每日》,佳士得大膽嘗試,除了首次為數碼藝術專場拍賣,更接受買家以虛擬貨幣,即一種名為NFT的代幣付款。NFT的優勢,在於其獨一無二的認證,還有藝術家簽名加密,這有助分辨數碼藝術品的真偽。區塊鏈技術,為數碼藝術拍賣提供成熟的交易條件。長遠而言,當科技融入藝術,虛擬代幣能否為主流藝術拍賣及收藏家接受,則有待觀察。
杜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