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為何而教?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捲而來,這不僅僅是又一次的技術革命,更是對人類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的一次根本性重塑。當AI能譜寫樂章、創作詩篇,甚至發明出超越人類數千年智慧的圍棋策略時 ,我們不禁要問:人類的獨特價值在哪裡?而作為“為孩子未來做準備”的教育工程,又該如何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變局?這股浪潮迫使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身處在快速發展的澳門的我們,必須回到教育的原點,重新思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AI時代,我們為何而教?
縱觀歷史,學校教育的目標並非鐵板一塊,它始終是社會需求的反映。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上學承載着迥異的使命:在神權時代,它是為了傳播信仰;在階級社會,它是為了鞏固社會地位;在東方,它是為了通過科舉以入仕途;而在工業革命時期,它則是為了將人塑造成標準化的勞動力。
從古演變至近現代,教育的目標很大程度上被簡化為一條看似安穩的線性軌跡:“好的學校”→“好的大學”→“體面的工作”
→“優質的生活” 。這種“為工作而教”的功利主義思維,主導了我們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乃至評估標準。然而,AI的崛起正衝擊着這個邏輯鏈的根基。當AI能高效完成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的大量工作時,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體面工作”的定義正在變得模糊。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甚至提出了嚴峻的警告:AI的發展可能導致巨大的社會不平等,若無法適應,大多數人可能淪為“無用階級” 。
如果我們培養的下一代,其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畢業之時就已能被AI輕易取代,那我們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這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教育的意義。因此,面對未來,教育的目的是否應回歸到“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的本質?這意味着教育的重心,必須從傳授可被輕易複製的資訊,轉向點燃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賦予他們獨立思考、適應變化的能力。
這不僅是策略的轉變,更是教育哲學的回歸。教育核心是喚醒、啟迪,而非灌輸、填充。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AI未來,最好的“安排”,就是賦予孩子面對未知、創造未來的能力。
對澳門而言,這場關於教育目的的思辨就尤為重要。我們的教育體系仍然一定程度受“為考試而教”文化的影響,仍有一些學校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節奏牢牢圍繞着升學考試指揮棒而轉。這在過去的時代或許高效,但在AI時代,這種模式的弊端已日益凸顯。它可能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也可能忽略了那些無法用標準化試卷測量的關鍵素養,如情商、抗逆力、團隊協作和批判性思維。
因此,AI時代對教育的第一重叩問,並非“如何用AI”,而是“為何而教”。這是一場深刻的價值重估。我們必須超越功利的、工具性的教育觀,重新確立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教育宗旨。澳門的教育改革,必須從這場思想的變革開始,唯有確立了“為終身學習與全人發展而教”的新目標,後續的課程、教學與評估改革,方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在後續的兩期,將進一步探討AI時代最有價值的知識,以及實現AI時代教育“軌道轉移”的路徑。
(AI時代學校課程變革 · 一)
一 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