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胭脂齋)不欺暗室

古 吉

    不欺暗室

    名人和明星的人設崩塌,不僅是他們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輿情的不幸。

    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常被大眾效仿,尤其會被青少年視為價值標杆。他們信任、追隨心中的偶像,從他們的言行或作品中,獲得人生方向與成長動力。偶像的人設一旦崩塌,最負面的影響是令青少年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出現迷茫和困惑,甚至可能模仿這些不良行為,影響整個人的價值取向——譬如“受害者有罪論”。

    戈夫曼(Goffman)的擬劇理論早已揭示,明星打造的人設不過是“前台”的表演,而私生活的“後台”終會在聚光燈下暴露無遺。

    打造的人設不能維持形象“不塌房”。只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內在修為足夠紮實,所言所行皆符合本心,才無需畏懼任何“塌房”風險,因為這樣的“自己”是最穩固的存在。

    最近關於墨鏡導演的錄音風波,有人用“哪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來批評曝光音源的人,而古人云:“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春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夜車止闕”,深夜路過君主宮殿仍依禮下車,用行動詮釋了“不以暗昧廢禮”的君子之風;東漢楊震“暮夜卻金”,面對“暮夜無人知”的誘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嚴詞拒絕,成就了“不欺暗室”的千古佳話。他們的堅守不需外在監督,源於內心對“善與禮”的篤定與對“惡與非”的摒棄。當人將“行善”作為自覺追求,將“避惡”作為本能堅守,才能不被慾望裹挾,方能在無人處也堅守本心,是以也不會輕慢地犯下口業。

    一場場“塌房”鬧劇告訴我們:知識灌輸與道德說教難以抵禦人性的弱點與名利的誘惑。“不塌房”人設始於內在的修心修性,根植於對善惡的明辨、對因果的敬畏,方能踐行“不欺暗室”,讓人格底色經得起時間與考驗。

    古    吉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