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雜 談)說話的份

王兆貴

    說話的份

    在影視乃至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類似斥責:“這裡沒你說話的份!”說話還需要“份”嗎?答案是肯定的。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先看看什麼叫“份”。

    漢語中,“份”是個多義的去聲字,相對於整體,是指部分。用作數量詞,如“一份報紙”、“一份甜點”;用作名詞後綴,表示歸屬,如“年份”、“省份”。還有一個義項,就是資格。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趙東來局長那句台詞:“達康書記也是你叫的?”潛台詞就是“說話的份”。

    說話的份,可以理解為階層固化的資格,也可理解為圈子內的規則。這樣的說詞,聽起來輕飄飄,細思量卻沉甸甸。

    不同的階層資格也不同,自古就有上流與底層社會之分,要躋身上流社會,就離不開身價與身份。當然,身價與身份並非恆等式,還要同文化與品位相稱,財產堆起來的身價,顏值換來的身價,德不配位的身價,不過是徒有虛名的標籤,所以就有了“官二代”、“富二代”以及“土豪”、“花瓶”之類的貶稱謂。

    從圈子來說,不同的圈子話語也不同,於是就有“到了哪山唱哪山的歌”之類的俗語。圈子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為劃定的,能說到一塊的人才能走到一塊。不是您被拉進了哪個朋友圈就能成為那個圈子裡的人,而是要看您同這個圈子裡的人有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語言,在多大程度上能融為一體。

    “這裡沒有你說話的份”,聽起來頗為不恭,甚至帶有明顯的歧視。通常只有長輩對晚輩或是上司對屬下才可以這樣發話。

    但在有些情況下,強調說話的份,不見得就是歧視,而是對表達資格的限定。過去的說法叫發言權,如今的說法叫話語權。措辭不同,意思都是說話的份。為何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那是因為不知實情,不明真相,所以就沒有說話的份。

    仔細揣摩起來,發言權與話語權是有區別的。支撐發言權的是知情權,而支撐話語權的則是建立在綜合實力基礎上的威望。俗話說,拳頭不硬,說話不靈。話語權靠的是經濟、科技、國防和文化凝聚起來的合力。

    我國第一次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引起了西方高度關注和憂慮。那時,新中國經濟實力還不夠雄厚,國際影響力還不夠強。這朵蘑菇雲騰空而起,與當年高層對話與決策密切相關。毛澤東曾就核試驗一事坦言,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中國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說話算數,並逐漸掌握了話語權,靠的不單是這朵蘑菇雲,還有朝鮮戰場上那場殊死角逐贏來的國際威嚴,最終靠的是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

    王兆貴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ENet Macau Limited | 版權所有 E-mail: cs@happymacau.com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page is designed to be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7.0 or above and Mozilla Firefox 2.0 or above with Flash Player 8.0 or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