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
對於未成年子女的家長來說,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帶來的是一種愛恨交織的複雜心理。因擔心孩子沉迷手機與社媒而不想孩子使用,可是,在智能化時代,“萬事不離機”現象以及擔心不使用智能手機會與時代脫節,又不得不考慮同意孩子使用智能手機。因此,同意,還是不同意,的確左右為難。
不過,隨着不同地區“校園手機禁令”的陸續推出,或許家長與孩子逐漸取得共識,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一般禁止使用智能手機,特殊情況經同意後可以使用。通常對於攜帶入校的手機採取集中保管辦法,放學後才發還學生。據說,此舉有利於學生上課時集中注意力,以及下課後與同學之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不是刷手機。
可是,英國一項針對實施手機禁令與未實施手機禁令校園的對比研究顯示,在學生心理健康、睡眠品質、學業成績或課堂行為方面,並未呈現出顯著差異。儘管實施禁令可以使學生每日使用手機時間減少,但整體影響有限。可見,研究表明社會對學生使用智能手機負面影響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
然而,過猶不及的是,有國家(如澳大利亞)已通過立法禁止十六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另有國家(如新西蘭、德國、馬來西亞等)則準備跟隨。
實際上,儘管校園手機禁令的影響不無爭議,卻尚能得到社會支持,而社交媒體禁令,則難免惹起社會爭議。
畢竟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樣也是青少年的交流工具,一禁了之,難免絕對化與簡單化。重要的是,如何取其利而避其害,可以適當限制,例如,對某些平台或內容、使用者年齡或使用時段等限制,再輔以必要的教育與引導。因為社媒始終是工具,要害在於不是不讓使用,而是如何使用。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