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一件藝術品
背後
有愿
像當代藝術的留聲機(一)
里昂 · 史特考(Edouard-LéonScott de Martinville)是巴黎一家科學出版社的編輯和版式設計師。 一八五三年或一八五四年的某一天,在設想出一種令人驚奇的創新的可能性前,他正在閱讀有關人類生理學的文章。如果攝影可以通過鏡頭來捕捉在眼睛上所建模的短暫圖像,那麼,難道不可以捕捉口頭的說話的複製品嗎?他稱這是“來自拍攝這個字辭的延伸想法”。史特考從生理學課本中對耳朵的描述,從而尋找如何設計記錄聲音的原型儀器的初步想法。“我在一塊玻璃上面蓋上一層油煙,我把一個喇叭固定在玻璃板上面,在細小的一端貼上一塊直徑為五法郞硬幣的薄膜,就像耳鍋內的鼓膜。在薄膜中間部位黏貼了一條超過一釐米的豬鬃毛,細小但需要有一定硬度,可以在玻璃上的油煙層滑動,當一個人近距離對着喇叭講話,聲音使鼓膜振動,從而令豬鬃毛產生微動,同時間玻璃板以平均時間移動,手寫筆在玻璃板油煙層樓下振動痕跡,這些就是聲音的輪廓。”史特考稱這個過程為“語音記錄法”,即聲音的自我書寫模式。 當然,他沒有想過從這些痕跡中會出現結構完美的字母,但是他確實相信,油煙層中刻寫的痕跡是體現了一種“自然速記法”,總有一天它會像速記員破譯自己的筆跡一樣容易地讀懂。從史特考的描述,放在當下,感覺更似一篇在博物館展示的作品解說,把聲音轉化為符號,在符號中尋找聲音的原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