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繚繞的社區密碼
日前教了個培訓課程,有同學問:“澳門是否真的很有特色?為什麼她沒有發現?”這是個好問題,筆者是這樣子回應的:“澳門是非常有特色的,即使每天經過的社區神壇也是非常特別,就差你們有沒有留意吧了。”同學摸不着頭腦,我便引了《澳門土地公——街區神壇掃描》(以下簡稱《澳》)的作者所言:“土地神壇連繫了人心家園、自然之道,甚至達自然的神鬼志異幻境,小農們現實願求與哲思浪漫相結合,無所不包,儼成千年中國人想像力的煉丹大熔爐。”同學直呼誇張,其實不然,土地公在小城真是很“巴閉”的,單是數量已多得驚人,如《澳》一書內所提及的已有一百多個,而且特色各異,如有先建石壇再建石亭的榮寧社,還有與墳墓形神淵源甚深鏡湖殯儀館外的土地公等都是一些例子。
若然我們逛街時留意一下,在那些窄巷深處,一場場無聲的祭拜每天都在上演。都不要說那些儀式、樂器和銘刻工藝本身就是文化遺產的傳承,單是紅燭閃爍、香煙繚繞、水果貢品整齊排列已是一景,筆者甚至能見到有葡撻在內,這種毫無違和感的融合,完全映射了澳門四百餘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縱深,大概葡萄牙人當初也無法預料到有天會創造了這一種奇特的共生現象,但共生現象可不僅限於貢品,比如,書中寫到葡國政府視筷子基為新時代之建設,中國人卻堅守着古老的土地公信俗,在筷子的兩條平行線端為土地公立祠興祀,如此和諧實難不為人所嘆服。
此外,筆者遇見過街區神壇實在不少了,其中自覺頗為特別的是大隱隱於巿,位於道咩卑利士街的近蓮社,原以為只有筆者或附近坊眾才知曉的秘境,但書中卻早已有生動的描述:“在叫賣聲中,沖廁水箱響聲中、銅錢臭味中……只拒無心過客,靜待有緣之人。”所以在閱讀時,讀者很容易就被作者的觀察入微所折服。
澳門民間信仰的微觀宇宙,社區脈絡的文化節點。這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神壇,看似隨意卻內有乾坤,它們不僅是本土信仰的載體,更是解讀澳門社區文化的一把鑰匙。正如學者呂澤強先生所言:“陳鵬之的新書,不是要講土地公的信俗,而是透過澳門各處的土地,講述各區的傳說與故事,是對澳門社區故事的一次深度挖掘。”因而,翻閱《澳》一書,某程度而言便是一種解碼,無論是“消防車在青洲坊救火事,記者與死神擦肩即場朝拜土地公”,抑或“福和社與同昌炮竹廠並立於危地多年,經歷了山炮竹廠大爆炸,望廈區大拆建,日軍侵華……不痛不癢不沾血贏輸過後一口煙。”都在揭示着人們在此尋求心靈慰藉,希圖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一絲確定性,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成為作者解讀澳門社區文化的立足點。
在都市化浪潮中,澳門的街區神壇展現出頑強的適應性。面對高樓林立的現代景觀,神壇巧妙地嵌入都市縫隙,無論是騎樓柱旁、樓梯轉角,甚至是屋苑廣場的一角。這些神壇與現代建築均形成奇特共存,構成了澳門獨特的城市美學。更令人驚歎的是,年輕一代的澳門人並未拋棄這一傳統,如作者一樣積極利用社交媒體分享神壇資訊及進行研究,使古老信仰在數位時代提升到新的高度。
拿着《澳》一書內的二維碼,參看各個神壇的三維模型,我發現這些並不是什麼祈福之地,反而是我們小城的文化根脈,它見證着過去,參與了現在,同時亦將融入未來。
士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