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我真的餓了嗎?

影 子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 作 者:賈德森 · 布魯爾 出 版 社:時報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我真的餓了嗎?

    進食是生存的本能,我們通過進食食物獲得能量和營養素,滿足各種生命活動所需,然而,現代又與過去不一樣,我們不再僅僅因為飢餓而進食,有時是因為喜慶快樂而進食,有時則因為焦慮不安而進食,有時甚至會過度進食,產生不少健康問題。這本由國際知名成癮精神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賈德森 · 布魯爾所著的《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一書,正揭示了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亦提醒我們在這個急速發展的時代,不安情緒正在悄悄綁架我們的進食慾望,引發另一輪的焦慮習慣。

    我們可能曾在下班的凌晨以路邊的燒烤慰勞自己,即使不久之前剛吃過晚飯,我們也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打開零食包裝袋,坐在沙發上邊吃邊追劇,我們可能曾聽說過“化悲憤為食量”的俗語,卻不知道原來這些因各種情緒而索食的習慣也有一個名稱——假性飢餓。

    不說不知道,原來進食分為飢餓性進食與情緒性進食(假性飢餓),基於生理飢餓而索取食物可謂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因為情緒而索食的則是為了安撫內在不安而進行,很多時候這種進食會驅使人們在短時間內攝取遠多於身體所需的食物,尤其是不健康的食物,進食後又陷入痛苦和自責的循環。作者發現,沉淪於這種進食習慣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討厭自己,他們苦於各種負面情緒,包括挫折感、罪惡感、氣惱、絕望、厭惡和自我憎恨。”

    不少人想到不良飲食習慣和健康問題,便會馬上想到諮詢醫生和營養師,那些限制熱量、低醣飲食、生酮飲食的名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醫護人員也會詳細羅列一堆“你應該”的建議,但為何人們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不到?作者認為改變的關鍵並不能僅僅地停留在知識的層面,而是要“給予人們去改變習慣的自主力量。他們並沒有強迫自己不要再參加吃零食或避免特定食物”,作者正是想通過本書,來引導人們改變自己與食物的關係,鬆綁現代人的飲食焦慮。

    本書分為“找出你的習慣迴圈”、“用覺察打斷你的習慣迴圈”、“更大更好的機會”等三章,提出改變習慣的二十一天挑戰,引導人們認識自己與飲食的關係。當我們看清不安時身體和大腦的反應,辨認我們的飲食衝動,看到自己的不良習慣形成軌跡時,便會恍然大悟,通過專注、正念飲食、與身體重新連結、標記、疼惜等方式,身體有智慧重設大腦,換掉壞習慣,養成新習慣。

    下一次,當我們明明不餓,卻又想拿起食物時,不妨捫心自問,真的餓了嗎?還是我們只試圖以食物來麻痺自己或吞下情緒?即使把肚皮吃撐,我們也永遠無法用食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是時候讓自己身心連結,正如作者所言:“當我們學習與自己和平相處,戰爭自然就會消弭。”做到“吃了蛋糕,卻又留下了蛋糕”的境界。

    影    子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