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底層律師的掙扎——評《震耳欲聾》
電影《震耳欲聾》由萬力導演,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出
身於聾啞人家庭的律師李淇(檀健次飾),接到一樁聾啞人
受騙案,隨着他的調查,竟引出背後涉及房地產案件的
團夥犯罪,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
李淇行差踏錯
電影開頭,所見是位於橫街窄巷的小店舖,這裡比起是正牌“律所”,更像是某個接受各種奇怪委託的不正規小店。李淇和他的復讀生朋友湯宇軒就在這裡。電影以狹窄壓抑的環境,暗示此時的李淇正處於貧窮、有志難伸的階段,他對名利錢財的渴望達到了頂峰。只因為師哥出面拜託,他才肯接下張小蕊(蘭西雅飾)的法援案,展開調查。
過程中他意識到背後是專業詐騙團夥,誘騙了包括張家在內的聾啞人們簽下條約,抵押出房子,他們再用霸王條款霸佔房子。張家作為第一個受害者,張小蕊被上門的混混毆打,她哥哥挺身而出卻誤傷混混,被送入監獄。熟悉手語的李淇,為兄妹兩辯護,成功爭取減刑。至此電影已近二分之一,然而導演無意停留在這個溫馨的故事裡。為了獲得好的律所辦公室,李淇昧着良心與詐騙團夥大佬,簽訂條約,保證不會管那些被受騙的聾啞人。
出身聾啞人家庭,從小受盡欺凌、長大後看遍冷漠面色的李淇,發誓要離開底層。他既自傲、更自卑,坎坷的人生經歷塑造他複雜的人格底色,他對弱勢群體有基本的同情,卻無法為此放下個人利益,因而冷漠旁觀,這種拉扯讓他靈魂被撕裂,身穿名牌卻狼狽如喪家之犬,用酒灌醉麻痺良心的痛楚。身居高位,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快樂。因理念不合,他和多年朋友湯宇軒決裂,李淇說:“一隻螞蟻在地下室說話,沒人能聽得見。這個社會的運作規則就是,利益交換,強者生存。”湯宇軒憤而駁斥:“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則,是公平和正義。”這番對話揭示了影片的主題,本質上是理想與現實的對沖。湯宇軒指着法典誦讀:“公平正義,是法治社會的價值追求,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書本被李淇打翻,因為學校、書本上的知識,和現實社會他所體悟到的弱肉強食完全不一樣。此時這些充滿理想主義光芒的話語,更像是朋友的癡人說夢。他便諷刺朋友:你會這樣想,活該你一直復讀。
影片帶出的內容非常複雜,作為新人導演,萬力對於影片敘事節奏和邏輯的把控,勝過了很多市面上的電影。因此《震耳欲聾》甫一登場,口碑相當不錯。李淇所代表的是社會上普通人,很多時候既面臨誘惑,也面對良知與利益的不可兼得。但他畢竟是“律師”,不是“牧師”,不可能普濟天下。電影也不可能靠說教等他一夕覺醒。隨着犯罪團夥的行為變本加厲,開始脅迫那些聾啞人交出房子,用黑社會暴力手段趕人、拿刀威脅,導致受害者家破人亡。一樁樁悲劇的發生,加上目睹吳姐爆炸身亡,李淇的內心相當激動,促使了他激憤之下,放棄了所擁有的名利,挺身而出要為所有聾啞人當辯護律師,對抗幕後的大佬。
震耳欲聾的聲音
從電影對查案與庭審過程的簡略敘述,可見片中重點是李淇個人成長與他背後所代表的聾啞人群體。電影儘管以弱勢群體為主角,處處卻透露出:這個社會並沒有為他們準備好。在警察局、法庭上,可見到處缺少專業的手語翻譯,影片警察對於打手語的他們,顯露出無所適從的窘迫和尷尬微笑。這也呈現出現實中一般弱勢群體,遇到不平等對待時,就算去報案、維權都很困難。因此遇上了能言善辯的作案團夥,失去“話語權”的他們,只能任人魚肉,畢竟權力被掌握在擁有話語權、能夠表達意思的知識分子身上。
作為他們唯一的有牌手語律師,李淇充當為他們發聲的角色,更鼓勵他們不懼威脅、勇敢站出來指控,因為只有他們發“聲”,聲音才有可能被聽見。
影片最終受到威脅的聾啞人,全部湧入法庭,嚷着要為李淇作證,為自己“發聲”。這便是影片標題“震耳欲聾”的意義,當弱勢者聯合起來以“群體”的力量說話,那麼這股聲音便是“震耳欲聾”的大,便是無可撼動讓人畏懼的力量。他們儘管難以說出完整句子,然而他們以鼓掌代替,偌大全場的掌聲,目送李淇不惜拋棄前程,亦堅持正義與公正的律師。這掌聲,便是“震耳欲聾”的。片尾響起小虎隊的《愛》,更是讓人淚目,“別讓年輕愈長大愈孤單,把我的幸運草種在你的夢田”,既是聾啞人之間的“愛”與攜手,也是李淇在長大走過的無數彎路後,終於不是“愈長大愈孤單”了。最終電影一幕,是李淇和朋友湯宇軒回到那個街巷律所,當他聽到委託人說自己被拖欠九百二十元工資,是他兩個月的生活費,他的反應不是開頭那樣嗤之以鼻“才這點錢”,而是“這麼多⁈”來自底層,最終回到底層。不忘本的李淇,或許並不能“發達”,但至少此時他的臉上是帶着笑容的。
電影敘事流暢,整體結構和運鏡設計都有巧思,例如吳姐家破人亡、爆炸玻璃飛濺時,另一邊的犯罪頭目,是金光閃閃、名利雙收、兒孫滿堂。充分喻示了他們的富裕全是吸走窮人身上的血。當然萬力作為新人,影片在中規中矩之餘,更少了些個人風格與熟練運鏡構圖,不過從影片意義、故事與演員演技上,此片的確對得起他的好口碑。目前電影票房破二點五億,期待下部片的表現。
樂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