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維軍事依賴美國 後果嚴重
大量的美式裝備和援助,雖然短期內提升了伊朗的軍事實力,但也帶來了不少長期問題:首先造成軍事依賴。一九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後美伊反目,伊朗始發展自己的軍工,因其武器裝備得不到美國的維修保養及零件,情況在民用航空上更為嚴重。伊朗在巴列維時代購買的波音機沒有零件替換,造成國內空難頻仍。伊朗機師執飛西方尤其美國航線,常肩負另一重要任務:秘密購買飛機零件走私回國。
伊朗人口二十世紀初只得一千二百萬,五十年代一千三百萬,六十年代末二千七百多萬,到一九七六年增至三千三百七十萬。儘管政府對工業和教育投下大量資金,但農村的發展依然非常落後,城鄉差距大,貧富懸殊。
巴列維將大量資源投入軍事,其政權本身的腐敗和高壓政策,加上社會貧富差距加劇,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一九六○年,為鞏固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間日益尖銳的矛盾,他提出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紅、出售工廠股票、在農村開展衛生和掃盲運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改革計劃”,被稱為“白色革命”。
一九六一年美國換了政府,接替共和黨艾森豪威爾的是民主黨的肯尼迪,二者政策並不連貫,肯尼迪政府向伊朗王施壓,要求他進行自由化/私有化改革,其中涉及的土地改革,受到很多高級烏里瑪(教士)反對,因為這威脅到他們通過宗教基金所獲得的大量地產。他們發出宗教判決,反對改革。巴列維被逼把計劃擱置。
最要命的是,美國又推動伊朗解除對民族陣線的禁令,民族陣線復活之後,對政府批評,疊加國內的經濟問題,導致罷工和遊行。
(世上最複雜的國家伊朗 · 四十二)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