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海角片羽)澳門抗日史事鈎沉

賀越明

    澳門抗日史事鈎沉

    八月末,“烽火文瀾——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專題展”在廣州揭幕。還在籌辦階段,廣東省政協的主辦機構要求《同舟共進》月刊發文配合“預熱”,編輯遂邀我趕寫這一文題。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抗戰中期的一大事件,牽動港澳粵,持續時間久,涉及人物多,我曾略有涉獵,十年前在“新園地”本欄寫過《梁漱溟經澳脫險》一文。由於記述文化精英從陸路離港脫險的著述不少,還有影視,我與編輯商討後,確定撰寫《澳門,文化名人大營救的特殊通道》,以補有關史事少為人知的缺憾。

    當年港粵兩地中共組織負責人收到中央指示後,縝密策劃,周詳部署,安排那些易被認出、年高體弱的人不走需長途步行的陸路,而是分幾批乘船走海路。因海上時有日軍巡邏艇截查,他們佯作回鄉,先駛向仍屬香港海域的長洲島,由島上的地下黨員接應,隱居幾天再轉到澳門,由資深黨員柯麟幫助,分別再從陸路經岐關進中山,從海路由路環去都斛,最後進入大後方桂林等地。走海路也有意外,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和兒媳、柳亞子和孫女同乘一條帆船,那些天無風可依,只能在海上漂流,恰逢愛國將領蔡廷鍇舊部以食物和水相助,終於在七天後抵達海豐安全地帶。即使加上有驚無險的這一船人,走海路的總共六十餘人,在獲救的文化名人和親屬、隨員以及國軍將領家眷、國際友人中,佔比不足十分之一。儘管如此,澳門作為大營救的特殊通道也功不可沒。

    那些澳門的特殊過客中,梁漱溟、夏衍、司徒慧敏、華嘉和廖夢醒等都留有詳細的回憶文字。據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存《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工作報告書》記載,彼時其所屬成員也多從香港經澳門轉移內地。這個獨特之地,似有更多可據以重構的歷史場景。

    澳門還有抗日史事可作深入探究。張愛玲的小說《色 · 戒》女主人公王佳芝,是以鄭蘋如的部分事蹟為原型,而幕後指揮這位名媛接近並協助刺殺汪偽特工頭目丁默村的乃陳彬。他又名陳彬昌,係廣東梅縣人,從中山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投身抗日暗戰,歷任國民黨中統香港站組長、上海站站長等職,經歷過潛伏、被捕和脫逃。一九四五年四月四日,已打入偽廣東海防軍的陳彬和司令宋卓愈聯手,派兩名手下乘快艇疾駛澳門七號碼頭,迅速登岸擊斃正在那裡瞭望的日軍華南派遣軍特務機關長柴山醇及衛士。不久,日軍由快艇查知並包圍澳門對開的馬騮洲海防軍駐地,陳彬率士兵抵抗至彈盡被俘。隨後,他被押到澳門,經受二十天酷刑折磨而不屈,竟於二十七日被敵寇放入大蒸籠活活蒸死,真是慘絕人寰!今年七月初,陳彬的長女陳維莉接受“上觀新聞”採訪時回溯亡父的英勇事蹟;十多年前,其夫婿施建偉教授撰有詳述烈士生平的傳記。不過,二人言談和著述都稱陳彬少將、中將,而中統屬黨務系列,是不授軍銜的;還有,陳彬之死無比壯烈,當時澳門報章是否披載並激發社會反響,也都值得繼續鈎沉。

    賀越明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ENet Macau Limited | 版權所有 E-mail: cs@happymacau.com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page is designed to be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7.0 or above and Mozilla Firefox 2.0 or above with Flash Player 8.0 or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