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風雲變幻外憂內困 龍蛇混雜右翦左屠

令狐昭


《帝疆爭雄記》標榜“武俠小說泰斗司馬翎原著”


得利影業公司出品的《聖劍風雲》

    風雲變幻外憂內困     龍蛇混雜右翦左屠

    一九六五年,美國為防範南越垮台,直接介入了越南戰爭①——時任美國總統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對北越攻擊波賴谷美軍軍營一事,展開空襲報復;美軍地面部隊則在三月登陸峴港,以保護當地的美軍基地。當美國派遣作戰部隊進入越南時,中國也派出了以機械和建築團隊為主的五萬人部隊支援北越。②事實上,在外圍局勢急轉直下之前,華資銀行擠提潮已經在二月席捲全港,幸而匯豐銀行宣佈無限量支持恒生銀行、遠東銀行和永隆銀行,渣打銀行則支持道亨銀行和廣安銀行,以解燃眉之急。風潮暫時平息,危機仍未消除,既有廣東信託銀行宣告倒閉,又有恒生銀行在四月再次發生擠提,數天內累計被提走了二億港元,恒生銀行陷入破產邊緣,唯有向匯豐銀行出售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來勢洶洶的擠提潮才告一段落,不過英資滙豐銀行卻成了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華資銀行的控股股東。更甚的是,連串銀行擠提、接管、倒閉事件,引發投資者拋售股票,結果爆發了香港戰後首次股災,恒生指數下跌了四分之一,跌勢直至一九六六年初才喘定。

    如此風雲變幻、外憂內困的一年,遠離“歷史”舞台的台式武俠片主導了粵語武俠片市場。正如珠璣和胡鵬兩位資深大導演首次染指台灣武俠小說,不但令武俠新貴古龍始受香港電影界關注,更間接讓合稱“三劍客”的臥龍生、諸葛青雲和司馬翎再度“聚首”粵語影壇。其實早在一九六三年,康毅與凌雲已心照不宣地改編了司馬翎作品,兩年後,二人再度不約而同地相中他的小說——繼康毅的《帝疆爭雄記》(一九六五年)在三月面世後,凌雲的《聖劍風雲》(上、下集,一九六五年)亦在六月誕生。那時凌雲已憑《如來神掌》(一至四集,一九六四年)名揚天下,因此受到黃玉麟、周則鳴、何民強、伍興華等製片家青睞,上半年便一口氣炮製了《一滴俠義血》(上、下集,一九六五年)、《南北雙雄》(一九六五年)、《天火爐》(一九六五年)等多部武俠片,產量遙遙領先武林同道,似乎無視經濟低迷、股市崩塌的社會逆境;反觀康毅的港僑影業公司則保守得多,主力製作了《一劍震江湖》(一九六三年)的續集《武林第一劍》(一九六五年)。

    其中得利影業公司出品的《聖劍風雲》,先以“一皇三公”與“五嶽”的二十年休戰之約來紀念二戰結束二十周年,再以武林戰火重燃為題,第一時間指涉越戰升級所誘發的危機,同時闡釋了司馬翎小說的奧妙之處③,藉此反映戰爭背後兩股龐大勢力的真實面貌。這場武林浩劫乃虎鬥龍爭的典型格局,但雙方不似《雪花神劍》(一至四集,一九六四年)或《如來神掌》般忠奸分明,而是皂帛難分、龍蛇混雜、善惡顛倒,宛若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般難為正邪定分界。“五嶽”講求江湖道義,好戰的“三公”亦信守盟約,不像《如來神掌》的“天地人三魔”般陰險狡詐,笑裡藏刀。然而“一皇三公”與“五嶽”的正邪表象中帶有反轉的形態,前者的下一代都是好人,而外表較為正義的“五嶽”並沒有以名門正派自居,當中“鬼醫”向公度(劉克宣飾)和無意大師(檸檬飾)更是專門挑撥離間、製造事端之徒,無意大師雖然是少林高僧無聞大師(李壽祺飾)和無心大師(楊業宏飾)的師弟,真正身份卻是被“三公”指派混入“五嶽”的奸細④。

    由於“五嶽”領袖心池聖女(陳雲華飾)的武功不及“一皇”皇甫孤(駱恭飾),為了止息干戈,暗中委身於對方,促使他馬上停戰,退隱江湖二十年。主人公皇甫維(曹達華飾)是兩位領導人的混血結晶,其仁義風範有點像《劍神傳》(一九六三年)的“劍神”石軒中(羅劍郎飾),他足智多謀,具雄辯之才,既不怕以寡敵眾,也無懼前輩權威;而紅衣舒倩(于素秋飾)亦是智勇雙全的人,她背叛“三公”,棄暗投明,並且覺得:“如果雙方能夠和平共處,武林中就少咗好多流血嘅事喇”,其顧全大局的想法延續了心池聖女的反戰思維和博愛精神。影片中後段以鬥智文戲為主,尤其是皇甫維舌戰“五嶽”群雄,就像法庭戲的律師般詞鋒銳利。至於無意大師向“三公”獻計,慫恿他們假意歸附心池聖女,表面上消除成見,化敵為友,令武林中人一團和氣,然後讓兩股勢力聯手消滅“一皇”,真正目的是使“五嶽”與“三公”惡鬥到元氣大傷,“鬼醫”便可以乘機獨霸武林,而無意大師這個雙面諜則可登上少林住持之位。亂世之中,誰會察覺到多年以來有人處心積慮,右翦左屠,靜待時機運用“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的計策。

    令狐昭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