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寫

李俊文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裏的歷史學景觀》 作 者:毛升 出 版 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20年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寫

    歷史究竟是什麼?在大眾的印象中,歷史往往是過去事件的陳述,甚至被視為“勝利者的說法”。這種簡化的理解,與我們的歷史教育長期偏重背誦、缺乏批判思考有關。毛升《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裏的歷史學景觀》,便以十篇書評為線索,帶領讀者窺見歷史研究的多元視野。

    本書的組成形式頗為特別,每篇篇幅不多,亦非原創的著作,而是作者過去所寫的書評結集。或許有人會疑惑:“與其閱讀書評,為何不直接翻閱原著?”然而,優秀的書評不僅是導讀,更能起到“知識地圖”的作用,更讓人看到歷史學的動態。在他的書中,可以清楚感受到“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意涵——我們今天關心的問題,正是驅動歷史學者選擇研究方向的原因,而這些問題,往往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書評,我們得以理解一部歷史著作為何在特定時代引起關注,也能思考作者的動機與問題意識。因此,歷史研究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在於“重構過去”,更在於“反思當下”。

    例如,第二章中,毛升介紹了《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它提醒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瑣碎的笑話,也能成為嚴肅的研究對象。晚清時期,尤其是義和團之亂後,白話報紙迅速流行。

    當時知識分子肩負“新民”的使命,希望以新知識教化大眾。到了一九〇五年,說笑話甚至已成為一種專業化職業。像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魯迅的諷刺文字,皆透過笑話或遊戲的方式,來討論社會問題。

    這就與我們普通教科書提及“報紙的出現就讓識字率提升”的說法相比,這樣的研究更揭示了知識傳播的複雜性,遠比教科書所呈現的單線條更豐富。

    毛升在第九章則介紹了《新加坡人力車夫史,1880-1940》,這本書將視角轉向被邊緣化的群體——人力車夫。它採用了這種“從下而上”的書寫方式,描繪了車夫們的經濟狀況、社會網絡與生活節奏,並揭示殖民政府政策的壓迫,使他們長期處於弱勢。這種類型的歷史書,突破了傳統以政治菁英為中心的史觀,它提醒我們,歷史不僅是大人物的舞台,普通人的生活亦值得關注。

    因此,歷史並非單向的“真相重現”,而是一種不斷被重寫的知識。從宏觀到微觀,從政治到文化,從笑話到人力車,歷史學者不斷拓展研究對象與方法。這同時也帶來一個關鍵問題:什麼樣的題材才值得研究?在傳統的史學框架中,這或許有明確的範圍——帝國、戰爭、制度。

    但毛升透過這些書評展示:任何能揭示社會文化運作的現象,皆有其研究價值。笑話與人力車,正是這種“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總的來說,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雖僅是一部書評集,但它提醒我們,歷史應該是提問與詮釋的過程,應強調研究對象的開放性。歷史不必局限於重大事件,日常文化亦能折射時代精神。

    這樣的作品,既是研究者的入門指南,也是普通讀者反思“何謂歷史”的重要讀物。

    李俊文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ENet Macau Limited | 版權所有 E-mail: cs@happymacau.com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page is designed to be viewed with Internet Explorer 7.0 or above and Mozilla Firefox 2.0 or above with Flash Player 8.0 or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