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榫卯:木頭間的自然連接

田中泓


    榫卯:木頭間的自然連接

    在鐵釘與螺絲尚未普及的年代,木頭與木頭如何優雅而堅固地結合?答案就藏在“榫卯”這項充滿智慧的工藝之中。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門哲學,體現了東方文化中順應自然、以柔克剛的深邃思想。

    今期文章要介紹J字母的Joinery(木工接合)。“木工接合”指的是不使用金屬緊固件,僅透過木材本身進行構件連接的技術,而其巔峰就是“榫卯”。“榫卯”是“榫頭”與“卯眼”的合稱,“榫頭”是凸出的部分,如同木頭的舌頭;“卯眼”則是凹進去的小孔,如同等待接納的嘴巴。一凸一凹,一陽一陰,兩者緊密嵌合,天衣無縫地完成結構的連接。從最簡單的直角接合,到複雜的三維組合,上百種的接合方式每種都是為了特定的力學需求與美學效果。

    為何在科技發達的今日,我們仍要學習這項古老的技藝?因為它的優點歷久彌新。首先其結構堅固,優良的榫卯結構能夠將力量均勻地分散到整個木構架中形成一個整體。它不像金屬釘子會生鏽、鬆動,反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木材之間會相互“咬合”得更緊密,這也是為何許多千年古建築能歷經地震而依然屹立不搖的關鍵。

    其次是順應木性,木材會隨着濕度與溫度熱脹冷縮。榫卯接合在設計時便預留了微小的伸縮空間,允許木頭在四季變化中“呼吸”與微動,避免了因內部應力集中而導致的開裂或變形。這是強行固定的金屬件無法比擬的智慧。

    還有其無需外物,達到極致的美學。榫卯本身就是一種結構的裝飾,那些精準切割的線條展現了工藝的極致。最後,全然的木構連接,使得建築或家具在生命周期結束時,易於拆解、分類,甚至能夠重新組裝,實現材料的循環再利用,完全符合當代永續發展的精神。

    這項古老的智慧並未被封存在博物館裡,而是正被許多具前瞻的建築師與工匠以創新的方式融入當代設計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是日本建築師畏研吾,他在東京奧運主場館,設計了大型的環形木結構。

    畏研吾的建築哲學強調“消解體量”及“與自然共生”,而榫卯技術恰恰成為他實現這一理念的完美工具。他並非簡單地複製傳統,而是進行了革命性的轉化。在畏研吾的許多作品中,巨大的樑柱被分解成無數細小的構件,他運用現代數碼技術精密加工出複雜的微型榫卯,再將這些小單元像堆積木一樣,系統化地組合成一個輕盈、有機的整體結構。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木結構的笨重,創造出如織物般通透、輕巧的空間體驗。

    另外,畏研吾將“接合點”本身作為建築的視覺焦點,交錯咬合的木構件形成了充滿韻律感與幾何美的立面,讓結構本身成為最動人的裝飾。他不僅限於純木結構,更嘗試讓木榫卯與鋼索、玻璃等現代材料對話,發展出混合結構,拓展了木構造在跨度與形式上的可能性。榫卯是木頭與木頭之間一場沉默而深刻的對話。它承載着先人對材料的理解、對結構的尊重,以及對永恆的追求,它提醒我們,最高明的技術往往是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

    在爐石塘上架木藝工會的“魯班木工藝陳列館”內,觀眾可以看到及摸到一些傳統的榫卯構件,從中了解這項智慧(見圖)。

    (建築A至Z系列 · 十四)

    田中泓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