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大記》在澳門何東藏書樓
在澳門何東圖書館收藏的古籍中,年代最早的是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刊刻的《雍大記》。該書是一部明代地方志,“雍”為古九州之一,泛指今陝西、甘肅一帶,該書因而得名,具有極高的史料與文學價值,並為日後編修《陝西通志》奠定了基礎。
主編何景明(一四八三至一五二一年),河南信陽人。他年少聰穎,十五歲中舉,二十歲成進士,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他為官清廉,關注民生疾苦,去世時“官囊不滿三十金”,年僅三十九歲,以節義與文采並重留名後世。《雍大記》全書共三十六卷,在編纂過程中,何景明延續其“文宗秦漢”的文學復古主張,注重考據與實證,摒棄浮華文風,力求以簡練筆法呈現宏闊的歷史地理圖景。書中不僅詳述陝西的山川形勢、城池官署、歷代人物,還收錄了大量碑刻詩文,尤其關注民生利弊與政治得失,體現出何景明的復古文風與經世情懷。
在歷代人物的部分,記載了陝西籍的唐代醫家孫思邈的生平事跡,以及他與詩人盧照鄰探討醫道與人生的相關內容。盧照鄰曾向孫思邈請教醫道與修身的要點,他的回答是:修身如修醫,必先治心。心正則氣順,氣順則身和。這對話深刻體現了古人將醫學與修身相結合的智慧。孫思邈還認為人生在世應該順其自然,指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順四時而行,則百病不生。並提出“五畏修身說”:養生者當知五畏,一畏名利傷神,二畏滋味損胃,三畏聲色亂志,四畏喜怒擾氣,五畏思慮耗精。體現孫思邈天人相應的醫學理論與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
《雍大記》於清代被收錄於《四庫全書》當中,原是浙江湖州嘉業堂藏書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被葡萄牙學者收購,因而來到澳門,現收藏於澳門何東藏書樓。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林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