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脾氣留給親人
爸爸媽媽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我們和朋友相約吃飯,哪怕對方遲到半小時,我們也會笑着說:“沒關係,堵車很正常。”面對上司在工作上提出的要求,我們吸一口氣還是會回應:“好的,我再調整一下。”可面對家人呢?另一半忘記買你交代的生活用品,你可能會脫口而出“我吩咐的事你總不記在心”;孩子寫功課拖拉十分鐘,你會忍不住拍桌子吼“能不能專心點”。
為什麼我們面對沒有血緣的外人,可以親切有禮,卻把糟糕的一面留給最親近的人?事後回想,大概連自己都驚訝:我怎麼會對最親的人說這種話?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情緒常常被壓抑。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懂事”、“要聽話”,於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在外人面前要表現得有禮得體。我們習慣把情緒藏在一個名為“得體”的箱子裡——不能對上司發脾氣,和朋友相處要顧慮對方心裡會否不舒服。可是,長期被壓抑的情緒終究需要出口,於是我們便會向家人宣洩。
家人對我們總是無條件包容,於是成了我們最放心的“情緒出口”。我們知道,不管自己的話多狠,伴侶不會輕易離開,孩子不會真的記恨在心,父母總會選擇原諒我們。然而,孩子如果從小看着父母這樣“表裡不一”,那麼長大後便會不自覺複製同樣的態度。
最好的教養,不應該只是對外人客氣有禮,而是在所有關係中,也帶着同樣的溫柔和尊重。朋友會離開,工作崗位會變動,唯獨家人,不管任何風雨都站在我們身邊。下次當自己情緒快要爆發時,提醒自己:“最親近的人,永遠最值得我們善待。”
李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