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松山山麓的焯公亭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林慧瑜


焯公亭兩柱上有黃豫樵親撰的對聯,亭內有《焯垣黃公事略》碑記。(圖片來源:澳門新聞局)


焯公亭由焯垣公眾孫於二〇〇二年五月重修 (圖片來源:澳門新聞局)


六十年代師生於焯公亭合影留念 (馮志峰 攝)


連接新口岸、松山環山徑和東望洋斜巷等地的“焯公亭步行系統”於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八日啟用。 (圖片來源: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

    松山山麓的焯公亭

    焯公亭坐落於澳門松山山麓,是一座建於一九五〇年的六角形風雨亭。據李鵬翥《澳門古今》一書記載,該亭由澳門華商黃豫樵兄弟為紀念其父親黃焯垣九秩冥壽而建,二〇〇二年由焯公眾孫斥資重修。這座建築雖小巧別致,卻承載了澳門近代華商的公益精神、抗疫歷史與城市變遷的記憶。

    黃焯垣先生(一八五八至一九三一年)是中山煙洲人,早年於澳門創辦恒昌商行,曾三度出任鏡湖醫院總理,晚清戊戌變法時期已成為澳門的知名慈善家。他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在一八九五年澳門鼠疫爆發時,帶領鏡湖醫院同事於內港對岸的灣仔搭建棚廠收容患者,並親自督導醫藥飲食,挽救眾多生命。據《澳門政府憲報》的記載,從四月至七月,全澳共有一千二百多人死於鼠疫,可見當年疫情之嚴峻。這段歷史被記載於亭內《焯垣黃公事略》碑記當中,為澳門公共衛生史留下珍貴史料。

    與松山上另外兩座風雨亭一樣,焯公亭也是由澳門著名建築師戴文渭設計。以其六角形結構、粉紅色洗水石米柱和精巧亭頂著稱。這種造型在五十年代的澳門屬時尚建築手法,既融合西方幾何美學,又保留中式亭閣的輕盈風格,兩柱上有焯公哲嗣黃豫樵親撰的對聯:“悅耳沸松聲,仰瞻喬木高枝,恍憶鯉庭趨對日;停縱看海景,感到長風巨浪,應多鵬翮奮飛人。”生動描繪了該亭初建時臨近外港的海景。隨着新口岸填海與城市發展,焯公亭雖不再臨海,卻成為澳門海岸線變遷的活化石。

    焯公亭既是家族孝思的載體,也是華商公益的豐碑;既見證疫病中的勇毅,亦靜觀海岸線的消長,訴說着澳門社會互助、文化共融的深層基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一頁無聲史冊。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林慧瑜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