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讓孩子忠於自己

影子


孩子應有自己的想法,並忠於自己的選擇。

    讓孩子忠於自己

    假日的黃昏,上小學的女兒在公園和一位朋友玩耍,回程的時候她嚷着肚子餓,而她分明才吃了零食。我問她:“剛剛你不是吃了零食又喝了果汁嗎?現在我們馬上回家,一會就可以吃晚飯呢!”誰知孩子卻說,她把幾乎所有的紫菜分給朋友了,自己只吃了一片。我不理解地詢問她為何會這樣做,她說:“因為不想看到朋友失望的樣子。”於是便把自己需要的也給了朋友。

    那一刻,我內心一陣莫名痛感,感慨女兒年紀輕輕就要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貢獻自己,同時意識到或許是我過去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才讓女兒形成了討好型人格。我說:“傻孩子,在你分享給別人之前,得給自己保留足夠的份量,與別人相處時需要有健康界線,我們不必因為別人是否滿意而改變自己,我們要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女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這件事讓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會是如何摧毀孩子。回想以往,我曾在她年幼餵飯時擺出不耐煩的面孔,讓她乖乖吃飯;我曾在她不願收拾玩具時目露兇光,震懾她服從;我曾在她不願意和哥哥分享玩具時怒不可遏,質問她為何不顧手足之情……如今想想,無數個與她相處的時刻,是否只為了讓她達到我的教養目標而已?用愁眉苦臉和氣急敗壞的方式讓孩子配合,雖能立竿見影,但卻打着“促進成長、養好習慣、融洽相處”等旗號,做忽略孩子真實意願和內心需求的事。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形成隱藏內心、犧牲自己的處事方式,習慣通過討好來換取別人的滿意。

    作為家長,若在孩子成長期一味以情緒好惡來要求孩子快速“聽話”,其本質亦是一種操控。我們應讓孩子忠於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表達自己,即使其想法和我們預期的不同,也應該被重視,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應以引導的方式解決。

    事實上,我們有無數方法來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用情緒來讓孩子妥協,不必以激發孩子的恐懼、自責和內疚等來養育孩子。

    影子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