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富人最怕的人 成了紐約市長

容永剛

    富人最怕的人   成了紐約市長

    二五年十一月,美國政治版圖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震盪:現年卅四歲、出生於烏干達、印度裔移民、信仰伊斯蘭教、被視為民主社會主義者的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以50.4%得票率擊敗傳統建制派候選人,當選為紐約市長。這場勝選,象徵一股新的城市政治力量正在成形:高生活成本下的中產與年輕選民的憤怒找到出口;同時,也令富人與地產資本界感到十分憂慮。

    從烏干達到紐約:跨洲背景造就政治敘事

    馬姆達尼一九九一年生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七歲移民美國,父親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Mahmood Mamdani,反殖民研究學者;母親則是知名導演Mira Nair。他成長於皇后區,就讀紐約公立高中,之後赴Bowdoin College主修Africana Studies。二○二○年當選紐約州議員,成為紐約政壇少見的穆斯林、南亞裔、非洲出生三重少數族裔議員。

    這個背景使他具有強烈象徵性:從移民小孩到世界大都會、資本主義心臟城市市長,他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成功,而是一群長期被邊緣化的族群“終於走到中心舞台”。

    他的競選主張:核心只有一句——紐約太貴了

    馬姆達尼的政綱很簡單,但命中紐約人的痛點:生活成本過高。從地鐵票、租金、房價,食物與育兒成本,全城都感到被財富階級擠壓。他提出“讓紐約重新回到能讓人生活的地方”,主張包括:租金凍結四年、擴大租金管制、加速興建可負擔住宅;推動免費巴士、降低交通成本;市政府自營互助雜貨店試點,壓低社區生活物價;對年收入逾100萬美元者與大型企業提高稅率,以補助低層老百姓。

    他的政策歸納成一句話:讓富人付更多、讓普通人活得起。當記者問他是否仇富或反對億萬富翁時,他一句話登上全國頭版:“我不認為一個城市需要億萬富翁,但一定需要可負擔租金。”

    富人和地產界感到害怕

    對馬姆達尼勝選最緊張的是“房東、富豪與企業領袖”,他們最核心的恐懼不只是“錢變少”,更是“遊戲規則可能徹底改變”。房東不能漲租,房產估值將下降;年收百萬以上的華爾街精英、大企業稅負將大增;政府直接介入民生市場,私營利潤壓縮……最令富人擔心的是“劫富濟貧”敘事今後變為主流化,很可能擴散到全國各地。

    選舉前一份針對紐約市民的民調指出:大約9%的紐約市民(約765,000人)表示如果馬姆達尼當選,會確定搬離紐約市。全國至少有26位億萬富翁動用龐大資金反對馬姆達尼當選,曼哈頓地產商私下頻頻遊說。特朗普明言攻擊馬姆達尼是“共產主義者”,威脅如他當選將難從聯邦政府中獲得資金。馬姆達尼雖代表民主黨競選,但他對既有政治機器構成挑戰,亦未獲建制派大力支持。

    為什麼這麼多人支持他?

    1、高成本時代的反撲

    紐約市平均租金已比疫情前高出35%,民調顯示70%的市民覺得“快沒法住下去”。馬姆達尼把房租、交通、物價放在政綱中心,抓住最廣泛、最直接的民怨。

    2、年輕選民與少數族裔的政治覺醒

    馬姆達尼的捐款平均僅80美元,足足有2萬名小額捐助者。這種“不是靠金主,而是靠人民”的敘事,極具情感力量。

    3、進步派能量抬頭

    最近美國多個地方選舉結果顯示:城市政治明顯左移。在高成本城市,“社會主義”已被期待為一種解決方案。

    馬姆達尼的崛起,是一場“高成本年代的政治反抗”。他代表的是紐約的租客、移民、年輕人與月光族;但同時,他也打響了一個信號——進步左派不再只是抗議者,而可以成為執政者。若他的政策能順利推行,廣大中、低收入百姓當然受惠,但若大量富人外移,城市財政可能出現緊張。

    換句話說,馬姆達尼的政治實驗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改善生活、又不讓富人逃跑”之間的平衡,而答案將在未來四年的紐約街頭和房租單上。

    容永剛


本新聞內容轉自澳門日報
 
CopyRight © 2012- happymac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