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是鋼琴家了
一九四四年出生於葡萄牙里斯本,三歲始彈鋼琴,四歲公開演出,六歲舉行個人獨奏會的女鋼琴家瑪麗亞 · 若昂 · 皮爾斯(M.J.Pires),今年八十有一了。就在幾天之前,傳來了她要退休,要告別舞台的消息。其實,對於一位眾望所歸的演奏家來說,要遠離公眾視野,是難乎其難的。人們記得,八年前的二〇一七年,皮爾斯就曾宣佈結束演奏生涯,二〇一八年還曾搬到瑞士的一個鄉村裡休養生息。但沒過多久,大概是責任感、使命感使然,皮爾斯又再度復出。但今次,卻可能是難以違逆的事情了。
皮爾斯曾期待自己能“超越自我,挑戰極限”。然而,做一個演奏家,尤其出類拔萃的演奏家,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許不大為人所知!也就在最近,皮爾斯言之:“在過去的兩三年裡,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所以我說我已經超越了極限。”
從此以後,對於仰慕皮爾斯的聽眾來說,最大的遺憾是再也聽不到皮爾斯的現場演奏了。機會一不抓緊,就會隨風而逝。我慶幸自己曾在二〇〇七年第二十一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懷着驚喜心情,欣賞過其時六十三歲的皮爾斯,演奏莫札特《降E大調第九鋼琴協奏曲》(KV.271),貝多芬《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音樂會後,我寫了《發自內心、出自本能的掌聲》一文,內裡說:“對着瑪麗亞 · 若昂 · 皮爾斯,有多少人能夠被稱為大師,更不要說自稱為大師的大師。”如今,從來沒有自稱為大師的皮爾斯,甚至說“我不再是鋼琴家了”!皮爾斯怎麼連鋼琴家都不是呢?我以為,皮爾斯當然是鋼琴家!在過去的七十年裡,皮爾斯以鋼琴家的身份,出現在全球音樂愛好者的中間;皮爾斯曾錄製了大量唱片,那無疑是皮爾斯寶貴的剩餘價值。聆聽着皮爾斯演奏的莫札特、舒伯特、貝多芬,有誰會忘記,皮爾斯永遠是一位卓爾不凡、熠熠生輝的鋼琴家?
費拉拉